北门学士是什么官 (北门之子是什么意思)

在本文中,我们将重点介绍北门学士是什么官,同时也会讨论北门之子是什么意思相关的知识点。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解答你的疑惑。不要忘了将本站添加到书签,以便随时阅读!

助武则天取得大权的北门学士,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存在?

“北门学士”是一群被武则天亲自培养起来的亲信,是她最初在朝廷中站稳脚跟的根基。武则天一介女流想要在传承了千年的朝堂文化中站住脚跟,这种想法在当时是史无前例的,这与一直以来人们受到的教育相左,肯定无法被朝堂众人接受。所以想要在朝廷中站稳脚跟,想要在众多官员中拥有自己的拥戴者,就必须完全的从零培养,而北门学士就是这样一群被武则天培养起来的人。

在古时候教育资源有限,可以说社会上的90%以上的教育资源都在哪些达官贵族手中,民间的人想要读书学习非常难,而贵族中几乎人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。这种现象使得古时候的社会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,一边是越来越“聪明”的贵族们,一边是千年毫无变化的贫民们。后来历代皇帝感叹天底下的资源基本上都被那些贵族把持,就算是皇室想要从这些根深蒂固的贵族中获取一些利益都十分难。于是就开设了科举制度,想要从拥有人群基础中偶尔挑选一两个出众的“天才”,从而培养完全忠于皇室的一个班底。

这种做法收获很明显,皇室的利益越来越稳固,贵族们的权益每一天都受到挑战。可是老的出自寒门的人,慢慢的会变成新的贵族,形成一种恶性循环。到了武则天的时候,她发现想要在文武百官中获取支持她的力量,是极难的,是几乎不可能的。面对这样一群社会贵族,就只能用利益来打动他们,他们只忠诚于利益。

所以武则天就放弃了从已有的官员中拉拢势力的想法,开始培养自己的班底。于是一群在朝廷中不受重视、边缘化的出身寒门的官员,逐渐的在朝廷中掌握了大权。这就是北门学士的来历,他们是武则天能够称帝的一个底气,就算当时整个朝堂都反对她,她也有信心凭借着这群人把整个天下治理好。

李白在长安两年,做的是什么官?

南陵别儿童入京

白酒新熟山中归北门学士是什么官,黄鸡啄黍秋正肥。

呼童烹鸡酌白酒,儿女嬉笑牵人衣。

高歌取醉欲自慰,起舞落日争光辉。

游说万乘苦不早,著鞭跨马涉远道。

会稽愚妇轻买臣,余亦辞家西入秦。

仰天大笑出门去,北门学士是什么官我辈岂是蓬蒿人。

由于玉真公主的赏识,加上贺知章的极力推荐。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唐玄宗一纸诏书,召李白进京。这首《南陵别儿童入京》便是李白接到诏书后所作,那一年李白42岁。

李白才华横溢,素有报国之心。怎奈一直郁郁不得志,没有入朝为官的机会。终于在42岁时,等来了唐玄宗的诏书。北门学士是什么官他心想"老子终于熬出头了",那种压抑已久的情绪瞬间迸发。他意气风发,豪情万丈,写下"仰天大笑出门去,我辈岂是蓬蒿人。"这样的句子。在那一刻李白对他的前途充满了憧憬,他觉得他的前途从此将一片光明。

初入长安,李白确实是炙手可热。连唐玄宗也爱其之才,对他是礼遇有加。初次召见李白,便赐之以美食,关键还亲自为他调羹,并封李白翰林供奉之职。

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召见金銮殿,论当世事,奏颂一篇。帝赐食,亲为调羹,有诏供奉翰林。

只是好景不长,李白只在长安做了两年的官。便在天宝三年(公元744年)向玄宗请辞,唐玄宗准许李白辞职,并赏给李白钱财。这就是大家常说的"赐金放还"。

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恳求还山,帝赐金放还。

究竟是为什么,才短短的两年时间,豪情万丈的李白会选择主动辞官呢北门学士是什么官?要想了解个中原委,那我们就得,从他的官职"翰林供奉"(实际是翰林待诏)和他的工作单位翰林院说起了。

李白“仰天大笑出门去”

翰林院

李白就职的翰林院,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部门,翰林院的职责是什么呢?

翰林院从初唐一直到清朝,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门。起源于唐太宗李世民,在唐太宗李世民还是秦王的时候,他笼络天下人才,在他的秦王府弄了个文学馆。并给那些人冠予学士之名。那些人里面就有后来非常出名的,房玄龄和杜如晦。这便是翰林院的前身,在秦王登基后,文学院之人个个成了唐太宗的心腹重臣。这时候文学馆的学士,有秦王私人智囊团的意思。据唐代李肇撰写的《翰林志》记载。

太宗始於秦王府,开文学馆,擢房玄龄、杜如晦一十八人,皆以本官兼学士。

唐太宗能登上皇位,智囊团的作用不可小觑。所以,唐太宗登基后,在贞观初年,他便组建了弘文馆,弘文馆众人还是称作学士。这时候的弘文馆学士,他们大多有其他官位在身,所以弘文馆学士,是没有品阶也非正式官阶的。

《翰林志》记载:贞观初,置弘文馆学士,听朝之隙,引之大内殿讲论文义,商较时政,或夜分而罢。

《唐会要·翰林院》记载:唐太宗曾以虞世南等才彦之士为弘文馆学士,"会于禁中",参决谋议。

由此可见早期的弘文馆学士,地位还是很高的,他们参谋朝政,而且他们还是唐太宗最信任的一批人。

太宗与弘文馆众学士

到唐高宗时期,他们不叫弘文学士了,而是叫做"北门学士"。但这时候的北门学士,比太宗时期的弘文学士地位就要差很多了。他们的主要工作是掌管内文书,偶尔会被高宗找去草拟一些命令什么的。注意是草拟命令而不是诏书,这个差别很大。一直到武则天时期,都是沿袭这个制度。

《唐会要·翰林院》:已前掌内文书......干封已后。始号北门学士。

而翰林院之名,则是从唐玄宗开始的。到了唐玄宗时期,他把翰林院设在银台门内,麟德殿西厢重廊之后。而就职于翰林院的人也不叫学士了,他们被称之为翰林待诏。

唐玄宗网罗了天才各种人才,成为翰林院的翰林待诏。有满腹经纶者,有善于诗作者。琴、棋、书、画、术士、医者、甚至是歌者。他们随时待诏,各用自己擅长的本领,陪玄宗日常娱乐,或者设宴之时弹唱等等。当然在这群人里面,文辞之士还是最被玄宗看中的。包括:张九龄、张说、陆坚、徐安贞等人,地位都非常高。他们除了陪玄宗作诗之外,有时候玄宗会向他们问及朝政之事,也会让他们草拟命令,甚至是草拟诏书。

《新唐书·百官志》"必有文词经学之士,下至卜医伎术之流,皆直于别院,以备燕见"

而后,唐玄宗为了区别张九龄等文辞之士与其他翰林待诏。又增加了一个名称,名为翰林供奉。到开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,唐玄宗干脆将翰林院一分为二。增设翰林学士院。而就职于翰林学士院的人,则成为翰林学士。翰林学士这个叫法,一直延续到清朝。这时候的翰林院,其实已经分成两个职能完全不同的两个机构了。一为翰林院,翰林待诏供职于其中;一为翰林学士院,翰林学士供职于其中。

说到翰林院的职责,李世民还是秦王的那个时期,文学馆学士是他的心腹谋士。唐太宗时期的弘文馆学士就是国之重臣了。而到了高宗之后,北门学士慢慢的变成了皇帝秘书的性质。到了唐玄宗时期,特别是开元二十六年以后,翰林院一部分人负责陪玄宗娱乐;一部分则参与朝中政事,甚至是起草诏书担任"内相"。

这翰林院,便是李白在长安工作过两年的地方。翰林院是一个出宰相的单位,但是李白并没有把握住,在翰林院的这两年时光。

唐玄宗画像

翰林待诏

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李白奉旨进京,第一次面圣便得玄宗喜爱,赐官翰林供奉。这个地方新旧唐书略有出入。新唐书说,李白是翰林供奉,而旧唐书则称赐官翰林待诏。这也是很多人对李白到底做的是什么官有争议。先来看看史书是怎么说的。

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召见金銮殿......有诏供奉翰林。

《旧唐书·李白传》既而玄宗诏筠赴京师......与筠俱待诏翰林。

其实,我认为并没有什么可争论的。因为在开元二十六年(公元738年)唐玄宗将翰林学士院从翰林院中分出去,并各有分工。而李白则是在天宝元年(公元742年),才进的翰林院,这时候已经有翰林学士一职了。所以无论李白是翰林待诏也好,还是翰林供奉也罢,他都不是翰林学士。既然不是翰林学士,无法入得翰林学士院,那他的职务是翰林待诏还是翰林供奉,都无伤大雅,他的工作只有一个,陪玄宗玩耍作诗而已。关于李白的职务《唐会要·翰林院》有明确的记载。

至二十六年。始以翰林供奉。改称学士......蒋镇。李白等。旧在翰林中。但假其名。而无所职。

虽然李白只得翰林待诏之职,但一开始他还是很开心得意的。因为毕竟自己的工作性质,就是陪皇上,算是"生活秘书"(也可以说是"御用诗人")吧。所谓天子"近臣",加上自己才华横溢,满腹经纶,他觉得他肯定有机会。可以像张九龄一样,从翰林待诏干到宰相的职位上去。而且身为天子"近臣",一些之前看不起他的人,也开始慢慢的来巴结奉承他。所以一开始,李白很享受这种生活。

其间李白也做出了《宫中行乐词》、《清平调三首》等比较出名的诗,特别是《清平调其一》可以说是脍炙人口。

清平调·其一

云想衣裳花想容,春风拂槛露华浓。

若非群玉山头见,会向瑶台月下逢。

这两年间,玄宗有宴,经常会叫李白写诗,出游、狩猎也都带着李白。说明对李白的才气,玄宗还是肯定的。只是李白不管怎么努力,始终无法更上一层楼。他慢慢的厌倦了,这种"生活秘书"的角色。他认为自己的才华得不到施展,他觉得他不应该天天干这些事,他应该去朝堂议政,甚至是当宰相。

所以,李白开始放纵自己,嗜酒成性,并给自己挣了个"饮中八仙"的雅号。玄宗呼之不朝,甚至还有一次是被抬着去见的玄宗。就这样厮混了一段时间,李白自己也觉着无趣,他知道自己这样下去,并没有出头的机会。所以向玄宗请求辞官,便有了著名的赐金放还。这便是李白在长安两年的为官经历。

饮中八仙图

李白官场不得志的原因

虽说李白只是个翰林待诏,但身为天子"近臣",而玄宗又比较认可他的才华,本来李白机会还是很大的。只是李白的性格,却是不太适合混迹于官场。他得意时狂的没边,"仰天大笑出门去",失意时又自暴自弃,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。搞的不爽了来一句:"明朝散发弄扁舟"。这种喜怒太形于色的人,官场还是比较吃亏的。

张狂的个性加上嗜酒如命,更是她官场失败的直接原因。玄宗宣召而不去见,或者去也是,踏着凌波微步摇摇晃晃的去。这种人怎么可能讨人喜欢,还有就是酒后脑子不清醒,容易干出出格之事。比如叫高力士脱靴,便是如此。关键高力士岂是李白能得罪的起的主。玄宗本欲启用李白,被高力士忽悠杨贵妃去搅黄了。这一段《新唐书》有记载。

《新唐书·李白传》白尝侍帝,醉,使高力士脱靴。力士素贵,耻之,擿其诗以激杨贵妃,帝欲官白,妃辄沮止。

李白的这种性格,真的是不适合官场。虽然唐玄宗爱才,也给了他不错的机会。但他还是仰天大笑而来,散发弄扁舟而去。白白在长安厮混了两年。

李白在官场的失败,绝不是因为没有伯乐,我认为李白并非真正的千里马。诗才和文才,并不等于治世之才。唐玄宗并不是庸君,李白跟随在玄宗身边两年,如果真是治世之才肯定早就启用了。

结束语

翰林院自玄宗以来,直至清末,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。特别是翰林学士,他们有内相之称。翰林学士出现之后,便正式分割了中书舍人制诏之权,于是皇帝的命令被分为内制与外制。到明朝更有"非进士不入翰林,非翰林不入内阁"的说法,说明翰林学士有非常高的地位。

不说宋、明、清,光说一个唐朝,自秦王李世民建文学馆开始,房玄龄、杜如晦、魏征、许敬宗、上官仪、张九龄、元稹、白居易等等。很多唐代宰相、高官,都出自翰林院系统。这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,可惜其中没有李太白。

其实,李白入翰林院这次机会挺好的。可惜他没有把握住,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其实也未尝不是好事。如果,李白真从翰林院走向了宰相的岗位,说不定这世上却少了个伟大的诗人。也正是因为李白这种狂放不羁的性格、嗜酒如命爱好,才有了"蜀道难,难于上青天""黄河之水天上来""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"这种千古绝唱。

元代的凤阁学士是什么官

《读方处士墓志挽诗题其后阎集贤承旨文赵翰直》 宋 方回唐武则天时称中书省为凤阁 武则天建立“北门学士”以分相权北门学士是什么官,这些人进入中书门下北门学士是什么官,多为三品北门学士是什么官,四品官员 所以又称为 凤阁学士

宋之问:北门学士,寺遇高人

姓名: 宋之问

时间: 656-712年

籍贯: 虢州弘农(今河南灵宝)人

爱好: 拍马屁、告密

荣誉: 仙宗十友成员

专辑: 《宋之问集》二卷

代表作: 《题大庾岭北驿》

名言: 明朝望乡处,应见陇头梅。

社会履历:

十九岁,进士及第,登临“龙门”。

二十五岁,与杨炯同入崇文馆充学士。

三十四岁,任尚书监丞、左奉宸内供奉。

四十七岁,迁司礼主簿。

四十九岁,贬泷州(今广东罗定)参军。

五十岁,返京,因告密有功,擢任鸿胪主簿。

五十四岁,因攀附安乐公主受牵连,流钦州,后赦改桂州。

五十六岁,被赐死于徙所。

宋之问是唐代山西汾阳人,出身在一个并不显赫的门第家世。

他的父亲宋令文师志于学,交友重义,多才多艺。

他不仅富文辞,而且力气极大,书法极好,时称三绝。

他曾在唐高宗时期,既担任过武职左骁卫郎将,还做过文职的校理图书旧籍的东台详正学士。

真可谓那真是文武全才,声誉甚佳。

在父亲的影响下,宋之问和他的两个弟弟勤奋好学,各得父之一绝。

大弟弟宋之悌,骁勇过人。二弟宋之逊精于草隶。

宋之问则遗传了父亲的诗词天赋,早早作诗作赋,颇有才名,与陈子昂、卢藏用、司马承祯、王适、毕构、李白、孟浩然、王维、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。

再加上他身材高大,仪表堂堂,所以,不到二十岁便进士及第,进入大唐政坛。

当时,正是武则天执政时期。

有一次,武则天游龙门,召集近臣作诗,规定写得谁又快又好,谁就取胜。

奖品是价值千金且唯一的锦袍。

左史东方虬率先完成,而且写得相当不错。

诗名《咏春雪》:

“春雪满空来,触处似花开。不知园里树,若个是真梅?”。

非常好,武则天很欣赏他,很满意。

按游戏规则,武则天命令赏赐他锦衣一件,表示对其才华的褒奖。

就在东方虬结果奖品,拜谢后还没来得及坐下时,宋之问的诗也写好了,题目为《龙门应制》:

“宿雨霁氛埃,流云度城阙。河堤柳新翠,苑树花先发。洛阳花柳此时浓,山水楼台映几重。群公拂雾朝翔凤,天子乘春幸凿龙。”

武则天一看,惊为天人,觉得他的诗比东方虬还要优秀。

武则天也不顾东方虬面子,硬是命人将他赏赐的锦衣从他身上扒下来给了宋之问。

当时东方虬的脸都绿了,但没办法,谁让自己技不如人呢。

宋之问早期的诗歌,却真情流露,朴实自然。

但随着在官场的浸染,他的诗品和人品一样,逐渐开始走向媚俗的一面。

比如说,他看到张易之、张昌宗两兄弟受宠,便主动攀附,阿谀奉承,甚至还主动请缨为他们著书作传。

张氏兄弟被他拍得很舒服,便多次向武则天举荐宋之问担任北门学士。

“北门学士”名义上是为武皇修撰著作,但实际上是武则天的近侍和智囊。

他们为武则天称帝建立大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。

等于说,获得“北门学士”称号,等于进入了武皇的权利中枢。

但武则天却一直没有答应。

后来才知道,武则天嫌弃他有口臭。

神龙政变后,张氏兄弟被杀,宋之问也因受到牵连而被贬泷州(今广东罗定)参军。

被贬图中,经过杭州灵隐寺。

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,坐落在杭州西湖西边的灵隐山麓。

灵隐寺旁边,是景色优美的飞来峰,历代文人墨客喜欢于此吟诗留赋。

宋之问一边欣赏飞来峰的美景,一边欣赏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诗作。

不知不觉间,已是傍晚时分。

这时的飞来峰在夕阳的笼罩下金光闪闪。

山上树木葱郁,流水潺潺。

而庄严的灵隐寺在这奇异的景色里,显得愈发高贵神秘。

夜幕降临,宋之问便驻进了灵隐寺。

欣赏了一天的美景后,他很想为灵隐寺写一首好诗。

所以,夜已经很深了,宋之问还是没有睡意。

他徘徊在月光之下,苦思冥想。

半夜时分,终于想出了两句,“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”

可是,写出这两句之后,宋之问怎么也想不出后面该如何写了。

他就反反复复在寺院的庙院子里踱步。

踏着满院的月光,一遍遍地苦吟自己刚刚写出来的那两句。

此时,人们早已熟睡,陪伴着宋之问的只有那冰冷的月亮。

突然宋之问听到有人在身后问道,“施主深夜不眠,所为何事呀?”

宋之问惊讶地回头望去,只见月光下站着一位六十来岁的老僧。

老僧身材高大,气度不凡,一看便是满腹经纶之人。

宋之问便对老僧行了一礼说,“大师有礼,在下看景色这么好,便想趁着月光写一首诗,不成想,只写了两句就再也写不下去了。我想把这首诗写完,所以才夜不能寐。”

老僧道:“施主可否将前两句念与贫僧。”

宋之问便念出了刚刚写出的两句诗。

老僧听完后,沉吟片刻说道:“施主看这样可好?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”

“好诗呀好诗,既对景又押韵,真是难得的好诗。”宋之问大喜过望,对老僧连连行礼。

老僧微微一笑,便消失在夜色深处。

当晚,宋之问便作出了一首完整的《灵隐寺》:

鹫岭郁岧峣,龙宫锁寂寥。

楼观沧海日,门对浙江潮。

桂子月中落,天香云外飘。

扪萝登塔远,刳木取泉遥。

霜薄花更发,冰轻叶未凋。

夙龄尚遐异,搜对涤烦嚣。

待入天台路,看余度石桥。

宋之问的那两句与老僧送的两句衔接得天衣无缝。

整首诗浑然天成。

宋之问越想越高兴。

他本想立即把做好的诗拿给老僧看,可是,夜太深了,只好回房休息。

第二天,宋之问一起床马上想起昨晚的那位老僧,便迫不及待地拿着新写好的诗去找老僧人请教。

可是,找遍整个寺院,也没有再见到那个老僧。

宋之问向寺院里的僧人打听了一下,才知道老僧一大早就下山了。

大家谁也不知道他去了什么地方。

后来,有一位僧人悄悄地告诉宋之问,那位老僧很可能就是初唐时失踪多年的大诗人骆宾王。

骆宾王不是早死了吗?怎么会出现在这里呢?

相传,武皇初登皇位之时,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。

失败后,他和骆宾王一起逃走了。

讨伐叛军的将领没有捉到徐敬业和骆宾王,为了免受责罚,就找了两个相貌和徐敬业、骆宾王很相像的人,砍了他们的头颅回去交差。

而骆宾王则逃到了杭州灵隐寺,落发为僧,一直藏到了现在。

也许那天晚上,他听到宋之问吟诗,因一时心动才接了两句。

这样一来,骆宾王意识到自己的身份可能暴露了,所以再次逃到别处继续浪迹天涯。

之时因为他的一句诗,不知道又将云游何方。

怕是再也不会回来了。

“难怪此人出口成章,原来是大名鼎鼎的骆宾王啊。可惜呀可惜,我竟然错过了这千载难逢的请教机会,怕是以后再也见不到骆先生了。”宋之问连连感叹。

因泷州地处岭南,极为偏僻,宋之问根本无法适应那里的生活环境。

所以,第二年春天,他就悄悄逃回了洛阳,躲在好友张仲之家中。

当时,虽然武则天已经死了,但武家的残余势力仍在,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的权势依然显赫。

旧唐的大臣们正在筹划着怎样除掉武家势力,张仲之也参与其中。

不成想,这些大臣们在张仲之家密谋时,被宋之问听到了。

他的劣根性再次发作,居然去向武三思告发。

结果,这次密谋失败,张仲之全家被杀。

武三思倒台后,他又找到安乐公主作为新的靠山。

然而,安乐公主的政敌太平公主对他极度不满趁机参了他一本,把他出卖朋友,受贿丑行抖了出来。

唐中宗闻之,便把他贬为越州(今绍兴)长史。

随后唐玄宗李隆基即位。

他深恶宋之问的丑行,便将其赐死在寓所。

终年,56岁。

在唐朝的“二圣”时期,武则天为何要秘密建立北门学士?

我相信大家对武则天这位皇帝并不陌生,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,也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。这么多年以来,有许多描写武则天的影视作品问世,虽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完全依照历史,但是通过这些影视作品,我们对武则天这位女皇帝有了更深入的了解。

武则天绝对称得上中国历史上的奇女子,她一生之中侍奉过两代皇帝。武则天14岁进宫,因为出色的外貌,深得唐太宗喜爱,成为才人。后来太宗去世以后,她和所有的妃子都被送往长安削发为尼。唐高宗对她也念念不忘,最终成为他的皇后。武则天原仅是荆州都督武士彟的次女, 她由一位出身低微的普通官僚之女成为千古女皇帝, 中间的艰辛历程可想而知,她能创作这样的传奇也与她自身的能力分不开。

武则天与高宗并称为“二圣”,二圣临朝时期,唐高宗由于身体原因难以处理朝政,武则天就开始介入朝政之中。参与朝政的武则天深受权力的吸引,想要获得更多的权利,更高的地位,她想成为古今以来第一位女皇帝。有了这个想法之后,武则天开始积极为自己策划起来,她深知她的这一决定必然会历经艰险,但是并不后悔。武则天在朝廷的熏染当中,深切的体会到亲信的重要性。她直到想要到达权力的顶峰就需要有终于自己的势力,于是武则天开始培养自己的势力。

武则天拥有非常卓越的政治才能,她深知文人学士对于朝廷的重要性,所以她开始着手于培养忠于自己的文人学士,这才有了“北门学士”。所谓 “北门学士” 就是指武则天物色的的文人学士,他们被特许可以从玄武门出入。这些“北门学士” 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,他们积极的为武则天出谋划策,在武则天称帝后,这些“北门学士” 也纷纷得到重用。这些“北门学士” 不仅为武则天称帝立下汗马功劳,而且还对唐朝的经济、军事、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
好了,本文到此结束,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,还望关注本站哦!

展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