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交钱就有奖”的“大赛”,为什么还有家长趋之若鹜?

文 | 维辰

“国家级”的“大赛”趋之若鹜,“交钱就有奖”!

近日媒体调查发现,各类中小学违规竞赛依旧不少趋之若鹜。有的比赛不仅不在教育部发布的正规比赛名单之中,甚至查不到主办方相关信息,实地探访也扑空。

家长是否能辨认出“黑竞赛”呢趋之若鹜?

2018年以来,“四大杯赛”一度被叫停,教育部“白名单”中的合规中小学生全国竞赛项目也在减少,监管部门的态度很明确,对违规竞赛的治理也持续了好几年,确认一个比赛是不是“白名单”外的违规竞赛并不难趋之若鹜。

但从近年来家长群中不断迭代的杯赛“暗语”来看,热衷于竞赛的家长并非不知违规竞赛真面目,而是过于了解其中的“门道”趋之若鹜。

一些学校出于“掐尖”考虑,往往需要人为拔高招生门槛,哪怕这样的导向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兴趣培养趋之若鹜。这就是一些黑竞赛仍然存在的土壤。

避免“黑竞赛”隔三岔五变着法出现,首先要压实学校责任:招生和竞赛是否真正脱钩,班主任是否提醒到位,等等趋之若鹜。

其次,有必要对弄虚作假的家长进行追责趋之若鹜。去年,为了让孩子考上理想的大学,一家长找“枪手”替考,双方均构成代替考试罪被判刑。虽说在中小学升学中做小动作不如高考作弊严重,现实中也很少有因此被判刑的,但同样是找人作弊以获取不正当优势,也应该承担一定责任。

正一正竞赛风气,也让竞赛回归教育本质趋之若鹜。

【作者】 杨悦

南方评论

展开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