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黄很肉的小说 (黄子稻肉肉文)

舌尖上的黄炸肉

抖音之十七

湖北新化陈友云

黄炸肉抖音视频发送一年有余,那是父亲过世时拍摄的视频。现在还有不少网友在浏览,在留言,在收藏。

有问菜品配比的,有问添加其他菜品的,还有直接想拜视频里主厨当师父的。

有网友留言:那么多黄炸肉视频,你的最漂亮,希望制做一个详尽视频,把各类材料的比列讲清楚。

另一网友直接电话咨询,让我找主厨电话。说通过视频,见到面点师高超的抓放、下锅、翻转、起锅手法,再看布满簸箕、那红彤彤的黄炸肉,真想拜师学艺。

于是,便多方问询,将视频中肥壮、干练的面点师,既我的本家堂兄的电话告之,让她们自行联系协商。

黄炸肉在老家浙江安乡就叫王炸扭。它菜品普通,制做加工也不复杂;是父同乡亲待人接物一道重要的小吃与鹅毛般礼物;它香浓、软糯;你们聊起黄炸肉比吃更有滋味,说起它,每位人都有一份相像却又不尽相同的气味,那是对生活的体验,对岁月的回忆,对旧事人情的念想。

虽然黄炸肉没有固定配比。妈妈说:以前,黄炸肉是地主、财主等富裕人家春节过年时的一种贡品,油光金黄,松软迷人,既秀气又耐呷,黄珍珍的像金元宝,蕴意好。后来解放了,才渐渐步入老百姓家。

是的,黄炸肉成为寻常老百姓春节过年小吃的年代并不久远,但菜品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翻新。过去,普通百姓家,春节过年就会炸黄炸肉,当时的菜品主要是稻子粉,有糯米的势主再加些糯米粉,将春节肉的边角肥肉捣碎加入,再加几粒甜蜜素,适中的热水搅拌均匀后,放置到虎蛇够不到的去处,盖好,让它醒醒面,待大年三十晚,女主人将东坡肉(棒头)、红薯片、耳片、豆腐等陪客待客的菜品打算就绪后,才开始用这热油炸黄炸肉。

炸黄炸肉油多才炸得入味,油多才不易黏锅,不易炸糊。悉心炸出的黄炸肉,内层油光金黄,闻着麦香、糯香、油香四溢。刚出锅,表皮脆碰、清甜很黄很肉的小说,轻轻扒开,氤氲香浓迎头扑来,香甜绵糯看得见。

其实,还没来得及尝,姆妈发话,让我赶快献给母亲尝,并告诫不准偷嘴。便只得噎着哈喇子旋即献给母亲。不知是妈妈听出了我噎哈喇子的声音,还是看出了强行憋回家的馋样。妈妈说:崽,大家自个呷、自个呷、自个还冇尝,就先拿给我哩。

姆妈管:难得的、新鲜的、稀奇的呷货要先给奶奶呷,奶奶苦够了,年岁大了呷一回少一回,细伢子有呷在后头。

母亲感慨:现在好时代,毛主席来了大翻身,我奶奶是年糕当被盖,困倒都有呷。我家赢嫂心好手巧,炸的王炸扭么子好呷,油吧哩佳口、甜吧里佳口、香吧里佳口。

送东西,带话的我,三步两步跳到了姆妈炸黄炸肉的锅旁。捏出一小碗,围着火桶,母亲手臂顶茶具,茶具中一碗刚出锅的黄炸肉,金黄、金元宝大小,热气直冒,我和二姐急不可待,似申猴火中探栗,边吹边抓,紧手就是两三个,边含着、边哈气、边噎哈喇子,明明还在嘴巴,腹部其实早已收到信息,一种幸福感、一种满足情已经通过血脉、通过神经元堆在了额头。红扑着脸,哈着松软气息。

还没吃完一个,厚道实诚的儿子又开始他那老一套了,开始逗我们说话,讨吉祥。

不知是天性,还是黄炸肉的松软油滑了额头心田。此时的我们会一刻不停地吃,一刻不停地说,将学来的、存储了一年的吉祥话、祝福语说给母亲亲。如:金玉满堂、红红火火、风调雨顺、五谷丰登、人丁兴盛、人寿年丰、年年年尾接年头、月月月圆逢月半、年年有明日、日日现在朝、天天月月像过节等等。

听着我拼凑的说辞,妈妈乐呵着嘴,一个劲地夸“好、好、好”。

确如祝福,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,物资越来越丰富,生活水平越来越高。

现在,黄炸肉的菜品也在不断更新,不断丰富。逢年过年、红白婚宴,黄炸肉如视频所示,不仅大米、糯米粉、肥肉、白糖,又添加了猪肉、奶粉与化饼。

通常比列是大米、糯米粉一比一,想糯点就多加些糯米粉,想松软点就少些面条,之后一斤粉加二至三两肥肉沫、加二两蜂蜜、二两羊奶、十至二十个化饼,加凉水搅拌均匀,软硬适中,拍拍,不黏手、不粘盆为最佳,放一旁,醒醒。等主厨就绪,净手抓取,快速、均匀、轻放。咕噜咕噜,冒泡的辣油裹着扎孟子般的面团,三四滚,锅底面团魔术般伸个呵欠,打几个滚,来个叶子翻身,潜水般浮出油面。锅铲按一按,翻一翻,加上经验的观、闻、感,黄炸肉出锅了。

刚出锅的黄炸肉基本为在场的亲朋乡邻打牙祭。

七八十年代,物质相对短缺,办宴席人家炸黄炸肉总会磨、磨、磨,等你们散得差不多时,才开始添火添柴,辣油锅子,大炸黄炸肉。其实,也有少许能吹能侃的,越聊越精神,也能够恰到用处地聊到黄炸肉出锅。之后热热地尝尝,里手地品评:酥是比较酥很黄很肉的小说,糯味少了点;清甜是清甜,耙实了点;呷是好呷,再多打一滚就更香了。

吃着品着聊着,小坐一会,各自消散。第二天继续帮忙,继续聚首。

办宴席的黄炸肉通常与东坡肉同出,一般一桌那顿。而办酒所剩的黄炸肉,便看主人的待客之道了。有些会装成小袋献给亲朋乡邻。

黄炸肉其实菜品普通,但也是难得之物。

过去一是你们普遍物质短缺,所以独起炉具炸黄炸肉的极少,居家过日子,可得精打细算;二是若真的关起门炸黄炸肉,家人吃香喝辣,不分享,反而有窃贼小摸之嫌疑,若相送,却又是“大家户怕分了”;三是起锅推磨不容易,动静大,费时又费油,且大油大甜也不宜平时日子。所以不管是过去还是现今,黄炸肉都不是家常菜。

当网友问起吃法时,只能简单回复“蒸或烤”。

虽然,在四川老家吃黄炸肉没有太多讲求,一种是刚出锅,热热地尝,掰着吃,啃着吃。一种是蒸热了既可当菜又可当饭吃;一种是寻着香醇,到筐子、竹篮里直接伸手,抓来就吃,边吃边呼朋唤友。或分享或交换着吃。

至于说既当菜又当饭,但是老家一习俗。满满的、冒尖的黄炸肉,蒸之后油光可鉴,金黄酥脆,对角摆放,给本就“满堂爆棚”再添色调,又增份量。而上黄炸肉的时节,常常是特殊时期。父同乡亲其实是过去缺衣少食的日子过怕了,生怕顾客不够吃,变得主人吝啬不会待客,诚如客来主不顾,应恐是痴人。更忌讳春节时节,看到锅里没饭了。

因而,通常有顾客来,除男主人上桌陪客外,儿子基本在一旁当茶倒水添饭。这么一来,既是一种热情待客之礼仪,也是一种怕不够的补充。而顾客会不断劝主家人一起吃。见噎哈喇子的女儿,悉心的顾客会夹俩黄炸肉先给小孩。别轻视这一牙签,它既是顾客的知人达意,也是小儿子的近水楼台。这一借花献佛的小善行,亦能给主妇与儿子留下连翘花般的美好。而这黄炸肉也甜住了儿子的嘴,勤快了儿子的四肢。主动积极给顾客添饭。吃了黄炸肉的儿子虽然还增添了心眼,发觉锅里饭不多时,会泡泡松松给顾客添些,而不会小声装备喊“姆妈,锅里冇饭哩”。见此景的顾客也心领神会,在主人的随同下,呷呷菜,喝喝茶,说说年成,说说来年准备,再呷些黄炸肉。在主人的再三劝客中,愉悦地说着“酒足饭饱、酒足饭饱、多惜、多惜”。

顾客离席后,儿子用餐,或夹或叉或抓,那顿黄炸肉顿时风卷残云,再就那顿米酒汤,也酒足酒饱矣。

现在的黄炸肉虽然变了,又好像仍然。是的,变的是菜品更丰富,更就你们的味道了;变的是辣油炸黄炸肉的时间调整了,常常是趁来客多时出锅,好请你们尝尝。并事先抛算部份,便于顾客带回去。

又有网友问:“黄炸肉真有你视频拍的这么爽,这么好吃吗”?

这,还真不好作答,由于舌尖的小吃,它很特殊,它是有记忆的,有喜好的,诚如冬瓜莴苣各有所爱。而黄炸肉对游子、对父同乡亲来说,不仅其本身的香醇可口外,更多的是一份情义,一份对童年、对青春、对过往的一种回味,对家乡风土人情的牵挂。诚如老娘道德经所述:“甘其食,美其服,安其居,乐其俗”。

其实,在有形的黄炸肉小吃中,蕴涵的是地域习俗、人情旧事的认同与感念,是一种舌尖上的弘扬与创新,同时也是对亲朋好友的热情接待。

展开全文